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推進我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深化誠信南京建設,有力促進全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根據《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社會信用體系由實踐探索向系統化建設、由重點推進向示范性引領轉變的重要發展階段。按照國家和省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部署,我市持續實施誠信南京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面完成市“十三五”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確定的任務目標,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效、展現新面貌。2017年,入選首批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2018年,承辦全國各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信用門戶網站建設觀摩培訓活動;在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全國信用承諾書示范性案例征集評選等活動中多次獲獎;城市信用監測指數在全國省會及副省級以上城市中名列前列,信用工作在全省考評中保持領先。
組織推進機制不斷優化。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由33個增加為53個,各區、各市級有關單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不斷健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責任到人的網格化工作運行體系總體形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任務,列入各區、各市級機關單位年度綜合績效考核指標和“真抓實干”專項獎勵舉措。
法規與制度建設取得突破?!赌暇┦猩鐣庞脳l例》于2020年7月1日正式施行,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入法治化軌道。制定《南京市“十三五”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市政府關于做好政務誠信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加快推進我市社會信用體系規范化建設。各區、各有關市級單位依據各自職能,在信用信息管理、信用監管、聯合獎懲、信用惠民等領域出臺政策,分層次、分行業建立健全了信用制度體系。
信用平臺建設日益完善。全面完成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賦碼和轉換工作。建立完善市區兩級統一公共信用信息歸集和服務平臺,設立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應用、服務等功能模塊。加強與國家和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市級部門及各區信用辦的平臺對接與數據共享,累計實現68個市級部門、11個市級公共服務單位以及452個區級部門的信用信息常態化歸集,歸集數據量達19.13億條,約占全省歸集總量的24%。
信用監管助力營商環境優化。信用審查報告應用覆蓋財政資金申請、評優評先、年度審計等12個領域。23個涉審市級部門278項行政審批事項實現“容缺受理”。積極推進信用承諾制改革,江北新區、江寧區等地試點工程建設項目“先建后驗”。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城市管理、建設施工等40個領域建立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機制。開發信用聯合獎懲支持系統,對接建設、交通等市級部門的業務系統,“十三五”期間累計實施聯合激勵13982次、聯合懲戒1951次。開展信用修復公益性培訓,覆蓋企業超過4000家,全市信用修復子系統受理申請超過9000條。
信用便民惠企取得積極進展。推動信用信息嵌入政務服務平臺區塊鏈電子證照系統。公共信用信息自助和人工查詢功能覆蓋市、區兩級政務服務中心,實現了全天候便利查詢服務,累計信用查詢超過9.7萬次。深化“市民誠信卡”激勵工程,在文化、旅游、出行、金融、醫療、租賃等場景持續拓展,26372位“誠信好市民”得到激勵服務。推廣“信易貸”等信用融資產品,服務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其中“銀稅互動”累計發放貸款783.8億元,惠及9.42萬戶納稅人,“寧創貸”累計發放信用貸款444億元,獲貸企業超過3.8萬家。
信用經濟探索初見成效。積極開展企業信用管理培訓和示范創建工作,促進市場主體誠實守信,對2337家企業開展公益性信用管理培訓,創建省級信用管理示范企業24家,市級示范企業283家,較“十二五”末期分別增長71%、63%。全市信用服務機構達75家,約占全省的20%。出臺《南京市企業信用評價指導性標準和規范(試行)》。全市擁有信用管理師792名(助理信用管理師641名、中級信用管理師151名),約占全省的16%。率先在“信用+家政”“信用+貨運”等領域推廣市場化APP,以信用評價體系建立行業發展標準。
“十三五”時期雖然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但與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階段以及人民群眾期待還不完全適應。社會信用建設法治化、規范化水平有待提升,信息壁壘和信息“孤島”現象仍然存在,信用信息歸集共享質量有待提高,重點行業領域信用監管工作推進不均衡,“信易+”應用領域和場景仍需拓展,信用服務市場需加大規范力度,誠實守信宣傳教育有待進一步強化。
(二)面臨形勢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進一步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推動市場主體守信履約、相互信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利于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深入推進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推動我市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市場,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高地,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
加快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賦予了新內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基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進一步發揮在服務和改善民生中的積極作用,滿足人民群眾對建立良好社會信用秩序和環境的期待,推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形式,形成運行高效的誠信規則,有效降低社會運行成本,為高質量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提供有力支撐。
加快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明確了新任務。聚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美麗古都,需要更加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將促進誠信科研的社會氛圍營造,賦能科技創新企業,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將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各類要素集聚和輻射能力;將進一步拓展信用在社會領域的應用,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升城市人居品質和群眾幸福感;將創新信用治理模式,推動市域治理和服務更加精準化、精細化。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把握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深化發展新階段特征,緊扣“強富美高”總目標,以信用法治、信用數據、信用產業三大體系建設為核心,筑牢信用高質量發展基石;以促進營商環境優化、全面構建新型監管機制為重點,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以信用惠民長效機制建設、“信用+民生”為抓手,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強化誠信文化建設、積極探索信用治理和區域信用合作路徑,激發城市發展和創新活力,為奮力建設“強富美高”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南京提供堅強保障。
(二)基本原則
——依法依規,夯實基礎。深入貫徹落實《南京市社會信用條例》,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面提升信用建設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精準性,維護社會主體合法權益。加大信用基礎設施建設,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持續升級公共信用信息系統,打造有效銜接國家、省、市、區的公共信用信息樞紐,不斷提升社會信用建設支撐能力。
——系統推進,共建共享。強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引導和示范引領作用,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水平全面提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廣泛積極參與,共同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探索政府和市場有效協同機制,形成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格局。
——拓展應用,便企惠民。將信用作為各類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基礎,讓市場運行和社會管理更有效率。以需求為導向,推動信用產品和服務在政務、商務、生活等場景中落地應用,讓企業和個人享受信用帶來的優惠和便利,實現信用讓城市更美好的愿景。
——協同聯動,融合發展。在信用信息共享、信用監管、信用惠民便企場景拓展等方面,加強不同部門、領域、區域之間的緊密配合,建立橫向協同、縱向聯動、區域協作、優勢互補的工作機制。加強新理念、新技術融合支撐,推動信用服務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互促、共同發展。
(三)建設目標
“十四五”末,全市社會信用體系總體布局和統籌能力更為完善。社會信用建設法治化、規范化不斷增強,信用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全面覆蓋重點行業和領域,信用更深融入營商環境優化和社會治理;信用服務業不斷壯大,便民惠企服務更加豐富,社會知信、守信、用信氛圍更加濃厚;作為誠信中國建設的種子庫、創新港、試驗田,建設創新力卓著的全國信用標桿城市,為2035年全面建成誠信南京奠定堅實基礎。
——爭創信用基礎新標桿。國家和省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各項制度規范在我市全面落地,信用管理全面實現制度化、目錄化、清單化。推進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全面提升信用信息質量,行政許可、行政處罰信息報送率、合規率和及時率均高于國家和省要求,有力支撐各級各部門信用監管和服務。信用服務產業規范、健康、可持續發展,信用信息和產品在經濟社會中得到廣泛應用,省級信用管理示范企業超過35家,市級信用管理示范企業超過380家,培育一批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公信力的信用服務機構。
——爭創信用應用新標桿。深入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加快完善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提升便企惠民服務水平,社會治理更加精準高效。到2025年底,公共信用信息查詢應用更加便捷、高效,信用審查在政府履職中全面應用,各領域各行業全面建立信用監管體系,市場主體列入嚴重失信主體名單比例低于1%,全市信用貸款余額超過5000億元。
——爭創誠信環境新標桿。加強誠信文化建設和宣傳教育,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誠信文化品牌,深入開展未成年人的誠信教育,推動誠信宣傳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機關,提高信用知識在全社會的普及度。推動信用建設試點,轄區信用體系建設基本形成“一區一特色”格局,建設誠信園區(街區/社區)10個以上。深化長三角信用建設示范區信用合作,發揮在南京都市圈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推進寧鎮揚信用建設一體化。
三、全面推進重點領域信用建設
(一)深化政務誠信建設
積極發揮政務誠信建設的表率和導向作用。全力打造“陽光政務”,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持續做好行政許可、行政處罰信息“雙公示”,推動其他行政行為信息上網公示,不斷提升信息公示數量和質量。強化政務誠信監督,加強政務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實現各級各部門信用檔案全覆蓋;加強招商引資、政府采購、招標投標、債務融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重點領域建設,持續開展政府機構失信問題治理,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探索開展區域政務誠信監測和第三方評價,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監督。加強公職人員誠信教育,將信用建設納入公務員培訓和領導干部進修課程,不斷提升公職人員誠信履職意識和能力;組織開展信用知識競賽、政務誠信宣誓等形式的政務誠信主題宣傳活動。
(二)強化商務誠信建設
重點建設商務誠信,促進市場環境優化。持續完善市場主體信用檔案,建立健全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信用管理制度,全面推進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提高監管效率。加強行業信用建設,推進安全生產、產品質量、商貿流通、工程建設、金融稅務、交通運輸、電子商務、中介服務等重點領域的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健全協同監管機制。加強對市場主體的宣傳教育,引導市場主體不斷增強誠信意識,提高誠信水平,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誠信履約,加強企業內部信用管理,提升信用能力,防范信用風險。加強行業自律,發揮行業協會和商會積極作用,依法依約開展市場信用信息的歸集共享和應用,開展信用協同監管,推進行業信用建設,提升行業整體信用水平。
(三)加快社會誠信建設
持續強化社會誠信建設,夯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基礎。加強重點職業人群信用建設,健全公務員、企業高管、律師、會計從業人員、統計從業人員、認證和檢驗檢測從業人員、醫務人員、教師、科研人員、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導游、房產經紀等人員的信用記錄,推廣使用職業信用報告,引導職業道德建設與行為規范。加強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科研、勞動保護、生態環境、知識產權、文化旅游等領域的信用管理,規范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措施,提升行業監管效能。引導社會成員知信守信用信,不斷提升社會誠信水平。